漂流景区“截流蓄水”导致下游农业灌溉和水电站用水紧张,浙江安吉法院一纸调解协议,让“双输”变“双赢”,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夏日的骄阳,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景溪村的山林漂流景区镀上一层耀眼的金光。溪水的奔腾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成绿色乐章,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顺着景区的漂流河道向下游看去,绿油油的水稻在微风中起伏,村头的小水电站发出平稳的嗡鸣。
“为有源头活水来,上游的欢笑与下游的丰饶,终是恢复了和谐的韵律。”日前,安吉县人民法院孝丰人民法庭法官毛莹怡来到漂流景区回访时,感慨道。
沉寂的山谷热闹起来
景溪村,因一湾从天目山脉汇聚而下的溪水穿村而过,村民傍溪而居,故而得名。
早年,被群山环抱、被溪水滋养的景溪村靠景溪灌溉农田、水力发电而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下,村民守着富饶的天然水资源,收入却一直不高。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安吉指明了绿色发展之路。与余村相距30公里的景溪村,同样受到启发,开始探索如何让绿水青山创造转化出更多经济价值。
因上游水势蜿蜒、下游水面宽阔,景溪村形成“宽景溪滩”,若好好发展,可成为漂流、戏水的理想胜地。
2016年,坐拥连绵竹海与旖旎风光的景溪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以公司名义将村庄内部分河段租赁给包某开发漂流景区,发展水生态旅游。
一时间,沉寂的山谷热闹起来,橡皮艇满载游客的欢乐,在青山绿水间激荡穿梭。
依托这一湾林间“活水”,漂流景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约140万元的增收,还成功撬动乡村旅游产业链,60多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农家乐在河道两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曾经寂静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热闹的国家3A级景区村庄。村民们笑谈:“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然而,这本生态资源转化的“生意经”,却无意间拧住了下游发展的“水龙头”。
漂流的关键是水量充沛。为了确保游客体验,让漂流河道时刻保持“激情澎湃”,景区采取“截流蓄水”。生意越好,截流越多。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下游农业灌溉和村属小水电站用水紧张,很多村民向村集体表达了不满,都来要个说法。
水资源的分配平衡逐渐被打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骤然凸显。
2025年3月,当包某正在直播间预售“五一漂流季”的亲子漂流套餐时,收到了安吉法院寄来的传票。
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认为包某违反了租赁经营合同中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约定,且协商无果,便一纸诉状将其起诉至安吉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法官,租金都付了,景区也已经通过网络预售平台卖出去1万多张门票。”包某第一时间找到承办法官毛莹怡,语气中透露着焦虑与担忧,“要是合同解除,景区前期投入怎么办?这些卖出去的票可怎么兑现?”
经过初步了解,毛莹怡意识到,若纠纷未能在漂流旺季到来前妥善化解,不仅下游生产生活用水持续受限,景区也将因合同解除面临大规模退票、经营中断的风险,前期积累的市场口碑和当地文旅形象都将遭受重创,“对于经营者和村集体来说,这来之不易的‘金山银山’也将面临缩水,导致出现‘双输’局面。”
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保住并发展好“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案件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生态资源转化的重要考题。
“双输”如何变“双赢”
马不停蹄,毛莹怡第一时间赶到景溪村,走访了有意见的村民。
从村民口中得知,现在景区还未开漂,春耕播种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但夏季气温升高、缺乏有效降水时,一定会出现发电用水和灌溉用水捉襟见肘的情况。
毛莹怡溯溪而上,来到景区。
由于漂流旺季还未到来,这里显得有些冷清:零星的工人在检修皮划艇,个别主播在河道旁支起露营椅,面对着镜头进行直播推荐。
一番走访调查,毛莹怡注意到包某在经营中善于运用网络直播平台和团购平台进行新媒体引流,这也是近年来景区生意好的重要原因。
“大量漂流游客的到来,虽然一定程度挤占了下游水资源,但对带动区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还是有很大贡献的。”漂流河段下游民宿主坦言,村民们不仅可以依托旅游开发公司从景区租赁合同中赚取租金,自营的民宿、农家乐也能吃到景区发展的流量红利。
“虽有矛盾,但双方确实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毛莹怡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判断,这起案件是有调解空间的。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情,毛莹怡又来到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这是安吉县为深化生态治理创新而设立的综合治理平台。通过该中心驻点的水利部门、上下游乡镇的共享生态数据,毛莹怡基本掌握了漂流河段自景区设立以来的水文状况以及上下游的水资源需求。
很快,在征得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毛莹怡组织旅游开发公司、村民代表及包某进行调解,同时请来“懂水”的水利部门专家和熟悉乡情民意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参与。
“漂流景区也算是红火,对村里其他项目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呀。”
“漂流把我们的农田灌溉都耽误了。”
“村里没水发电,这部分损失怎么办?”
几方围坐,焦点只有一个:如何让这湾溪水,既能托起漂流的橡皮艇,又能流进庄稼地,还能推动发电的水轮机?
“漂流是要用水,但不能损害其他用水主体的权益,特别是农业灌溉事关粮食安全,必须保障。”当双方各不相让时,毛莹怡率先开了口,“当然,被告按约支付租金,景区用水现状目前来看还未达到根本违约。”
“景区用水集中在白天,而农田灌溉恰恰习惯在夜间或清晨进行,避开烈日蒸发。”水利专家提出,“我们建议分时供水,景区在夜间停止引水蓄水,打开水闸,让水流自然下泄,充分保障下游农田的灌溉窗口期。白天漂流时段,在保障最低生态基流的前提下,景区可以合理蓄水。”
“水电站发电量减少是客观事实,损失也确实因上游蓄水行为造成,我们可以根据水电站历年来的发电数据来帮助法官核算电站损失。”乡镇工作人员顺势说道。
“谁受益,谁补偿。”有了水利部门和乡镇掌握的数据,毛莹怡基于环资审判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提出了生态成本内部化的补偿方案:科学对比电站往年与现阶段的实际发电量,再根据电价计算出相对公平的补偿数额,由包某定期支付给旅游开发公司,专项用于弥补电站的损失。
随着调解深入,双方的态度都有所缓和。
包某看到了景区继续经营的希望,也明白了生态资源开发中“谁受益,谁补偿”的道理。旅游开发公司和村民代表听到夜间保灌溉的具体安排和可计算的补偿机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也意识到景区存续对全村旅游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后续几轮磋商,调解协议终于达成:双方同意租赁经营合同继续履行至今年年底,之后将重新招投标,同时确定了农田灌溉期间的蓄水放流时间表以及水电站发电损失的补偿标准。
一份调解协议,成功地将一场可能“双输”的纠纷转化为“双赢”的发展路径。漂流景区终于在“五一漂流季”前顺利开业。
让一湾溪水真正“活”起来
“这起案件侧面反映了部分村集体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诸多隐患。”案件虽已成功调解,毛莹怡意识到,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导致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
合同条款对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分配约定模糊;
景区开发权限边界不清,与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存在衔接空白。
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暗礁,随时可能让“活水经济”的航船搁浅。
几天后,一份成功化解涉水资源开发合同纠纷的案情专报新鲜出炉。安吉法院深刻分析了该起纠纷中反映出来的生态资源开发风险点,并对此次纠纷化解中的做法进行了充分总结,在县域发文流转,为其他生态资源开发项目作示范参考。
以此次漂流纠纷为引,一堂堂有关规范乡村资源转化的法治课在各个乡镇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开讲。法官们带着精心整理的《乡村资源转化法律风险提示函》,结合一个个典型案例,为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剖析农村常见的“资源陷阱”。
有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纠纷,有因合同不规范导致的集体资产流失,有因权责不清引发的土地承包矛盾……每个案例后都附上“法官提示”:签订资源开发合同时要重点审核哪些条款,如何设置违约责任才能守住生态底线。
2025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施行,法治课堂又适时增加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法官真的把法律条文变成了咱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参加讲座的一位村支书拉着法官的手感慨道。
案件成功调解两个月后,毛莹怡再次来到景溪村回访,查看调解协议中的用水保障措施是否落地。
考虑到旅游开发公司将在明年年初对漂流项目重新开展招投标,毛莹怡这次还给村里带来了一份《关于水资源生态旅游项目招投标的司法建议》。
“建议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先过‘生态关’,招投标后的租赁或承包合同中要将保障农业灌溉、保护水生态作为强制性要求,把生态保护的‘紧箍’扎得更牢更实;对可能影响大家喝水、浇地、破坏生态的行为,必须设定最严格的约束和惩罚条款,让合同真正成为守护生态的‘硬约束’。”
从案情专报到法治课堂,再到司法建议,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的司法守护之网悄然铺开。
守住好山好水,更要养山富水。
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安吉大地诞生并不断拓展、深化。在新的起点上,安吉法院将继续书写绿色司法实践答卷,以司法之力激活生态经济新动能,为乡村共富生态圈筑牢法治屏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写下鲜活的法治注脚。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余建华 | 通讯员:茹玉 姚瑞
见习编辑:贺晴 | 联系电话:(010)67550939 | 电子信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逯璐
按天配资-按天配资官网-配资天眼官网-太原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